嗨喽大家好
这里是安徽新文道考研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文化传承的高地,始终站在推动科技进步的最前线。唯其包容,才有其大;唯其常新,才有活力;唯其承担,才有魂魄。
4月18日,软科正式发布了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其中主榜百强高校备受瞩目。有精兵悍将,厉兵秣马,稳中有进;有进步高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流击水驰而不息;亦有黑马高校以乘风之势破冰突围,成功入列百强席位!让我们一起来共瞻这些高校的实力与风采!
精兵悍将,厉兵秣马
习总书记曾言:“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头部高校堪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精兵悍将,是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先行军。
10强,不动如山
在本次排名中,10强高校稳如泰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继续蝉联前2名,实力遥遥领先,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三所高校紧随其后;南京大学纵横文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耕理工,分别位居第六名、第七名;武汉双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位居第八名、第九名;西安交通大学稳居第十,领跑全国高校。
浙江大学不负“东方剑桥”之名,稳居全国第三,在学科水平、办学资源、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国际竞争力五个模块均有突出表现。学校打造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基地,2023年新获批牵头组建3家、参与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人工智能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3年全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2项,获评中国专利金奖1项。此外,在基础研究方面捷报频传,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据统计,2022年浙江大学便以21篇的CNS发文数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四,2023年以26篇发文量再续辉煌,蝉联第四,展现了雄厚的科研实力。
上海交通大学位居全国第四,在科学研究模块雄踞全国第一。据统计,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共获国家自科基金各类资助1368项,总经费7.22亿元,连续第七年突破千项,连续十四年位列全国第一。2019年,谭家华教授团队牵头、六家单位“二十年磨一剑”共同研制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此外,在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名单中,上海交通大学共有4位当选,当选人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三,人才强校主战略成效显著。
复旦大学位居全国第五,在人文社科领域实力雄厚、步伐矫健。2020年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数量位列全国第三,2023年以1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并列全国第一。近年来,复旦大学勇攀新时代人才工作“北坡之路”,聚焦大问题、构建新平台,率先部署全国高校最大的异构智算平台CFFF,发布国内第一个对话式大语言模型MOSS,获批组建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引领科研范式变革。2023年成立相辉研究院,建设基础研究特区,以不考核、不设限的方式打造基础研究的前沿重镇和全球英才的学术殿堂,冲向科学更高峰。
20强,稳中有进
前20高校稳中有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均在本次排名中进步2名,可圈可点。
其中东南大学位居全国第13名,重大项目与成果模块尤其突出。仅2023年,便获批千万级以上项目26项,较2022年增长2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424项,首次突破400项大关;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4项、国际/港澳台项目6项、课题56项。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中,东南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0项,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连续五届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北京理工大学位居全国第14名,在服务社会模块尤其成绩斐然,位居全国第六。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以“有组织、有设计、可闭环、可复制”的科研为牵引,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探索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北理工模式”,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根据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1年北京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为26.75亿元,位居全国高校第四,产学研结合能力一流。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大学在本次排名中挺入20强之列,在人才培养模块上较为突出,位列第13名。近年来,天津大学在新工科建设方面成效显著,首倡“新工科建设路线图”,提出新工科建设“天大行动”,划定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天津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新工科教育”斩获特等奖,取得历史最佳成绩!
50强,腾跃奇袭
前50高校中,不少高校亦有亮眼表现,如西北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进步2名,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进步4名,东北师范大学进步7名。
谋海济国、丹心铸剑,哈尔滨工程大学继2023年跻身全国前五十后,在本次排名中进步4名,位居全国第45名。多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聚焦国家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三海一核”领域战略需求,深度服务国家战略,系列科研成果在一线试用中崭露头角。气泡统一理论成功破解气泡动力学世界性难题,关键技术助力我国首艘国产大型豪华邮轮交付,支撑全球最先进的大洋钻探船自主研制。同时,积极打造船海核领域“国家队”。极端海洋环境与舰船力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夏桂华教授、张阿漫教授获得何梁何利奖,国家级青年才俊再创新高。
东北师范大学进步7名,重返全国前50。2022年东北师范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6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2项,基础教育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作为第二完成单位的1项成果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奖成果实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类型全覆盖。2023年,学校应认证的20个师范专业全部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数量居全国首位。
百尺竿头,驰而不息
高校排名的进步,是高校实力的体现。百强高校中,不仅有头部高校稳中有进,尽显傲人实力,更有前进步伐飞快的百强选手与百强“新面孔”,抢抓机遇、屡屡突破,精进不休、竿头直上。
本次排名中,2所百强“新面孔”——南京林业大学、贵州大学异军突起,分别进步17个、14个名次,历史上首次跻身百强席位,锋芒尽展!此外,浙江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安徽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排名均较2023年进步6名以上,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广西大学均进步6名。
百强“新面孔”之一——贵州大学在本次排名中较2023年进步14名,位列全国第95名,首次跻身百强。从2021年的第135名、2022年的第125名,到2023年的第109名,再到2024年的95名,贵州大学的进步有目共睹。在搭建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上,我国大数据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唯一的学术类全国重点实验室“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贵大。在重大项目与成果上,近年来贵大科技竞争力快速提升,2022年贵州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3项,立项数较上年增长28%,直接经费增长20%,创历史新高,名列西南地区高校第三。学科建设硕果满枝、高质发展蹄疾步稳,前进的贵大,风帆正满!
非“双一流”高校之中,浙江师范大学以黑马之姿在主榜百强中奋楫疾行。自2023年首次进入百强后,浙江师范大学再次进步12名,2024年位列第88名,与“双一流”高校齐争辉!作为“浙江省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浙江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为传统优势,在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中有6项教学成果获奖,其中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各2项,成果获奖层次和数量创历史最好成绩,实现高水平教学成果奖重大突破!
风起东陆、赓续百年,作为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云南大学荣誉等身,近年来更是喜报频传。在本次排名中较2023年进步10个名次,位居全国第70名,昂首阔步向前进发!在高端人才方面,继2021年线虫生防领域的杰出学者张克勤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2023年古生物学家徐星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重大项目与成果方面,古生物研究院张喜光团队凭借“寒武纪特异保存化石与节肢动物早期演化”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古生物学领域“成绩单”上再添奋进之笔!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向未来。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肩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阶段。建设优势学科、厚植人才沃土、提高科研水平、增强综合实力……高校正沉潜蓄力、摩拳擦掌,为我国迈向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写下力透纸背的笔画和标点,期待高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作出新贡献!
最后祝大家早日研一
(本文由新文道小编收集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